城投出清大幕开启:不合格者出局,转型者重生

发布时间:2025-08-10 00:00  26人浏览

af9af47feba276c44dbf3383a56e0db5_640_wx_fmt=png&tp=webp&wxfrom=5&wx_lazy=1#imgIndex=1.png

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”——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,这个首次出现的表述瞬间引发市场震动。“出清”这个金融术语意味着彻底清理,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政策信号。

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,地方政府为弥补财政缺口,创造了地方融资平台(即城投公司)这一特殊产物。它们挂着企业牌子,却主要充当政府的“融资工具”,支撑了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。

如今,地方债务总额预计达到48.01万亿元,其中超过六成与城投相关。这些平台盈利能力差,靠政府信用支撑,成为地方财政的沉重负担。



01、政策升级,从“剥离”到“出清”

中央对城投的政策表述步步升级。2018年首次提出“剥离政府融资功能”,今年3月强调“加快剥离”,而本次政治局会议直接使用了力度空前的“出清”二字。

这标志着政策从切断融资平台与政府信用绑定,转向对无法转型平台本身的彻底清理。根据部署,各地融资平台退出时间不得晚于2027年6月末,2025年将成为“退平台大年”。事实上,改革早已悄然推进。仅2024年一年,就有7000家左右城投公司退出融资平台名单,其中去年第四季度随着债务置换政策实施,单季退出就达4680家。


02、分类处置,不是一刀切

“出清”并非所有城投公司全部关闭。核心思路是严格筛选:不合格者出局关闭,合规者存续发展。

空壳类平台首当其冲。那些没有实际业务、长期依靠政府信用融资且自身造血能力极差的空壳类城投平台,将成为被清理的首要对象。

债务风险高且转型困难的平台同样面临危机。部分城投平台债务规模庞大,资产负债率过高,且缺乏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业务。


03、转型重生,市场化是唯一出路

对于有实力的城投公司,向市场化转型是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。这场转型绝非简单业务调整,而是从基因层面的重构。

向城市综合运营商转型成为主流方向。因城投平台与地方政府深度绑定的特殊属性,从“建设城市”向“运营城市”转型具备天然优势。如仙桃市城发投集团投资30亿元以“城市合伙人”模式开发南城片区,引导重大功能性项目集聚。

打造产业投资主体是另一条路径。天津临港投资控股集团围绕氢能产业积极引育企业,投资运营120台氢能重卡,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240万公斤。

参与新基建与新兴产业成为突破口。政策支持城投参与5G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项目,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低碳领域。

数据资产化在城投转型中遍地开花。截至2024年底,全国228家非上市公司数据资产入表中,城投和类城投企业占比高达85%。

枣庄市基础设施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转型成效显著:上半年企业营收同比增长11%,利税增长119%,市场化营收占比提高10.3%。



04、基因再造,从根上变革

城投转型本质是“基因再造”:定位基因上,从“政府的钱袋子”变为“城市合伙人”;能力基因上,从“融资杠杆”升级为“产业运营商”;文化基因上,从“等靠要”转向“拼抢闯”。

唯有彻底切割对财政的依赖,在市场竞争中锻造核心盈利能力,方能真正实现“出清不死,转型重生”。

宁夏交通建设投资集团的重组整合展现了转型方向。该集团由两家国企重组而成,打通了“规划设计—投资融资—工程建设—运营服务—资产经营”全链条,实现向“大交通、大基建、新基建及现代服务业”全面转型。

48万亿债务的化解之路注定艰难。一些分析认为,尽管2027年设定了退出时间表,但现实复杂性决定了这一进程可能持续十年之久。转型的本质是基因再造,需要摆脱对财政的依赖,在市场竞争中锻造核心盈利能力。



城投出清的影响正从金融体系、地方政府治理到区域经济格局层层渗透,形成系统性变革压力。48万亿债务化解的蝴蝶效应已显现,短期阵痛难免,但长远看,这场出清正在终结“政府信用兜底”的旧逻辑,迫使城投从“融资工具”蜕变为“城市合伙人”,更将重塑中国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基因。转型成功者如仙桃城发投已剑指千亿资产规模,而依赖输血者终将被市场淘汰——这场存亡竞速,2027年不是终点,而是新周期的起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