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18日下午,我们参观了坐落于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城北28公里的梅岭上的梅关古道,梅岭是粤赣交界的一个隘口,秦时在此设关,叫梅关。梅关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,链接长江珠江水系陆路最短的交通要到。古道约6尺宽,路面整齐地铺着鹅孵石,道旁是繁茂的灌木丛,两侧山崖树木葱茏,层峦叠翠。
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毛泽东曾经分别在1929年、1930年、1934年,三次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经过粤赣交界的梅岭,进入广东南雄从事革命活动,为南雄人民革命史增添了浓厚的一笔。
走在唐代名相张九龄主持修建的用碎石砌成的梅关古道上,我们了解了陈毅元帅在南方三年游击战艰难困苦的故事。红军主力长征之后,陈毅、项英从中央苏区突围,到广东韶关南雄,建立了以梅岭为中心区域的游击根据地,制定了“依靠群众,坚持斗争,积蓄力量,创造条件,迎接新的革命高潮”的方针。
1937年4月,国民党四十六师策划“梅山事件”,利用叛徒设下圈套,企图诱捕陈毅,叛徒阴谋破灭后,国民党军恼羞成怒,用四个营的兵力包围梅山,甚至放火烧山,陈毅等人身处敌军重围之中,20多天忍饥挨饿,在大山里转来转去。好几次,敌人的脚步就在眼前。腿伤始终未愈的陈毅认为自己已经陷入绝境,在布片上,挥笔写下了著名的《梅岭三章》。其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有这几句,此去泉台招旧部,旌旗十万斩阎罗。投身革命即为家,血雨腥风应有涯。取义成仁今日事,人间遍种自由花。陈毅元帅把写好的诗留在衣底,做好牺牲的准备。没想到,接下来几天梅山地区连下大雨,浇灭了山火,陈毅元帅得以侥幸逃脱。
中共党员奉主义为真理,视信仰为生命,陈毅的《梅岭三章》如是,夏明翰的《就义诗》如是,方志敏的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,决不能动摇我们的崇奉亦如是。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教日月换新天。因为有这么多敢为自己伟大理想而去牺牲的人,敢去改变旧的日月换新的天地的人,才有了今天富强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的新中国。